自上世纪 70 年代地膜被引入我国,它迅速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得力助手。凭借保温保墒等显著功效,广泛应用于玉米、马铃薯、水稻等诸多作物的种植,为农作物的稳产增产立下汗马功劳,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 。但传统地膜以聚乙烯为原料,在土壤中难分解。日积月累,大量残留在农田中的地膜碎片阻碍了土壤中水、气、肥的正常流动,破坏土壤结构,导致土壤板结,严重影响作物根系发育,造成减产。残膜还会缠绕农机具,影响农事操作,散落在环境中也破坏了乡村风貌,形成 “白色污染”。降解地膜的出现,为这一困局带来了希望,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农耕方式。
降解地膜,主要由降解母粒与塑料粒子母料混合制成,可借助自然界微生物的侵蚀或太阳光的氧化作用实现降解。这种特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地膜的残留难题,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。
在农耕过程中,传统地膜使用后需耗费大量人力、物力进行回收。从田间捡拾、运输、堆放,到分拣、清洗、粉碎、造粒,工序繁杂,成本高昂。据估算,每亩地的地膜回收成本高达近百元,且实际操作中,地膜与秸秆、土壤混杂,清洗和杂质分离困难,进一步增加了回收难度和成本 。而降解地膜则完全免去了回收环节,当季作物收获后,地表的地膜便能降解成碎片,随后被微生物分解。这一特性减轻了农民的劳作负担,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农事活动中 。
使用降解地膜还能带来明显的增产效果。在根茎类作物种植中,降解地膜表现好。以马铃薯为例,在苗期,地膜可为其提供良好的保温保墒环境,满足马铃薯生长需求;到了生长后期,块茎膨大、营养物质积累阶段,又恰好需要较大的昼夜温差,此时降解地膜会自然破裂,不仅省去了人工掏膜的工序,还能更好地促进马铃薯生长。在降水正常年份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区,西北地区覆盖降解地膜的马铃薯产量可提高 2.9% - 19.9% 。在山西省冬播谷子生产区域,降解地膜的应用不仅大幅提高了谷子产量,还使其成熟期提前 1 个月,成功避免了秋季霜冻造成的减产,为当地实现 “一年两作” 或 “两年三作” 创造了可能 。
降解地膜在节水、抗旱、保温、除草等方面同样有表现。在高温干旱的天气下,其保水性能尤为突出。在浙江、江西、安徽等地的水稻种植中,降解地膜在今年的高温干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在山区丘陵地区,通过覆盖降解地膜锁住土壤水分,并配合节水喷灌设施在关键需水期补水,显著增强了水稻的节水抗旱能力 。降解地膜还能减少杂草生长,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,降低对土壤和环境的危害。
当然,降解地膜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。与传统聚乙烯地膜相比,较高的价格曾让许多农民望而却步。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以及行业投资的增加和化工企业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效益,降解地膜成本已大幅下降。目前,0.01 毫米厚度、每亩用量 6 公斤的全生物降解地膜,净成本已降至 120 元 。考虑到传统地膜回收所需的成本,在追求无残膜环境的前提下,两者成本已基本持平 。
降解地膜正以其环保、省工、增产等诸多优势,重塑着我们的农耕方式。它不仅为解决农田 “白色污染” 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,更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随着技术的持续改进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,相信降解地膜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,让农业走向更加绿色的发展道路 。